近日,“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公布第二期名单,入选的46位科学家,每人将在未来5年获得1500万-2500万的研究经费资助,其中获得2500万元资助的研究员超过80%。
从声波和引力波的数学关联到量子增强光学望远镜,从仿生加氢催化到多年生水稻,从一侧大脑管双手到高效清理细胞垃圾……第二期“新基石研究员”们的未来研究计划,瞄准最重要的科学问题,充满挑战而又激动人心。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徐文东希望深入研究“一侧大脑管双手”的背后机制。他传承并革新了我国原创的颈七神经交叉移位术,将瘫痪肢体神经连接到同侧的健康大脑,显著改善了瘫痪患者的手功能。
徐文东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苏士成、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的黄秀娟一起,成为第二期“新基石研究员”中入选的“医师科学家”——独立开展医学科学研究的临床医生。他们从临床实践中凝练重要科学问题,通过科学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量子通信、催化加氢、高分子化学、表观遗传、登革病毒……一个个研究关键词背后,是新一期“新基石研究员”充满壮志雄心的探索之梦。
据了解,入选的第二期“新基石研究员”中,数学与物质科学领域21位,生物与医学科学25位。平均年龄47岁,最年轻的仅38岁。

2022年,腾讯公司宣布10年内出资100亿元人民币,发起“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由科学家主导、独立运营,长期稳定地支持一批杰出科学家潜心基础研究、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项目设置数学与物质科学、生物与医学科学两大领域,并鼓励学科交叉研究。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科学委员会主席施一公表示,原始创新不可预估、很难计划,基础研究中的“冷门”和“热门”也是动态变化的。真正的原始创新肯定是最聪明、最大胆、最有原创性的人做出来的。因此,我们最大的特色就是“选人不选项目”。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科学委员会主席施一公详解“选人不选项目”。
为了“选对人”,“新基石研究员项目”采取严格的回避制度,今年的初审阶段进行了100%的海外同行评审。
浙江大学教授、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院长、首届“新基石研究员”胡海岚的团队发现,在抑郁状态下,大脑中一个小核团的活动产生异常,进入特别高的放电状态,抑制下游的“奖赏中心”。而氯胺酮能够阻断这种过度放电状态,产生快速抗抑郁作用。
这一发现为抑郁症的创新疗法和新药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如今,获得“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的资助后,胡海岚计划沿着抗抑郁药物神经机制的研究方向,未来五年向更困难的科学疆域去拓展。
“真正的创新往往伴随一定的风险,我们有一些周期很长的项目,可能需要十几年才能出成果。”胡海岚说,“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提供了较长时间跨度、非常稳定的资助支持,帮助团队更加定心地做长期项目攻关。
据介绍,“新基石研究员项目” 不对研究员设置明确的研究任务,不做项目进度考核。提供长期、稳定、灵活的资助,其中实验类每人5年资助2500万元,理论类每人5年资助1500万元。
“传统资助项目对仪器设备和人员费用的占比,都有比较严格的限制。‘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则给了我们很高的自由度。”胡海岚坦言,获得的项目资助将优先用于购买仪器,以及支持年轻人沉下心来做科研。
纵观人类的科学史,几乎所有影响世界的重大核心技术,都起源于基础研究“从0到1”的原始创新。
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稳步增长,为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提供了持久的动力之源。同时,企业和社会资助项目成为有益补充。
早在2018年,腾讯便与多位中国科学家联手发起“科学探索奖”,五年间已累计资助248位青年科学家。去年,腾讯又宣布10年内出资100亿元人民币,成立新基石科学基金会,支持入选科学家们潜心基础研究。
截至2023年10月,腾讯已将100亿元人民币现金全部捐赠至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十年内,将通过“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支持200到300位杰出科学家。
“未来的10-20年,是中国科技发展的关键时期。要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离不开基础研究‘从0到1’的突破。”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表示,“我们通过‘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支持一批杰出科学家潜心基础研究、聚焦原始创新,呼应国家发展需要,最终助益人类福祉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