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各级党校要把党性教育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宗旨教育,把党章和党规党纪学习教育作为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党校党性教育单元要加大力度、增加分量,安排足够时间,形成党性教育课程体系,有效改进党性教育方式方法,提高党性教育实效。
12月11日 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党校姓党,首先要把党的旗帜亮出来。党校是教育培训干部的地方,不断把领导干部集中到党校来学习培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帮助大家向党中央看齐。此前,9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
1929年12月11日,百色起义举行。图为广西百色。
三、卫生事业的初步发展 解放前夕,本县有县立卫生院,拥有医技人员 8 人,简易病床 4 张;教会诊所 2 所,西医 2 人;西医诊所 23 所(县城 13 所、农村 10 所),医药人员 32 人(县城 18 人、农村 14 人);玉山铁路医院有医务人员 29 名, 1950 年,成立玉山县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卫生科,1952 年 3 月,分设文化教育科和卫生科。 从 1950 年开始,本着自愿和平等互利的原则,将个体开业医生、游医郎中等逐步组成联合诊所,实行民主管理,工资由该诊所民主评定,按月付给,收入全归集体所有。并按农村区、乡设置,陆续分别设立全民性质的区卫生所和集体性质的联合诊所,至 1952 年,全县建成区卫生所 6 所,乡西医联合诊所 4 所,23 所西医诊所均划归区卫生所或组成联合诊所,1953 推广新法接生 1950 年 5 月 1 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后,省政府公布《婚姻登记暂行办法草案》。县委、县政府要求各区严格执行,实行婚前检查,推行新法接生,提倡男女婚姻自由,保护妇女和子女的合法权益。1952 年,培训新法接生员 125 人,妇幼保健员 45 传染病预防 1952 年,培训种痘员 158 人,全县实行免费普种牛痘苗(天花预防)。1952 年,开始接种霍乱、伤寒、鼠疫菌苗等。1953 年,县卫生院增设防疫股,配备专业人员 3 人。全县接种副霍乱疫苗 1637 人,接种牛痘苗 58135 人、白喉类毒素 2076 人、百日咳疫苗 165 人、伤寒疫苗 8187人、鼠疫疫苗 1439 人。因常年开展预防传染病工作,过去较严重的流行病 血吸虫病的防治 血吸虫病,民间称为“大肚子病”,自清至民国,是玉山县流行最广、危害最大的一种地方病。玉山解放后,县委、县人民政府在恢复和发展生产、肃清残余匪特、巩固人民政权的同时,着手普查传染病和地方病工作。 1949 年 12 月,中南卫生部批示火速查明血吸虫病疫情。1950 年 5 月 1 1953 年 8 月,省血吸虫病防治所第二防治大队 15 人分赴城关、必姆、怀玉 3 个区 4 个乡进行患病率和钉螺感染率的调查,经田、塘、沟的 12097 爱国卫生运动 20 世纪 50 年代初,毛泽东发出“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①的号召,全国人民纷纷行动起来,投入爱国卫生运动中去。1952 年,建立玉山县防疫委员会,各区、乡建立卫生防疫机构,配备卫生检查员,着重向群众进行卫生常识的宣传教育,开展环境卫生工作,改善厕所和水源,消灭“五毒”(即指鼠、蚊、蚤、虱、苍蝇)。 1953 年,“县防疫委员会”改称为“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负责领导全县人民大搞室内外环境卫生,反对美帝国主义在朝鲜发动的细菌战。城乡机关、学校、商店、住户,家家动员,人人动手,普遍洗刷板壁、门窗,整理室内外环境卫生,计清除垃圾 48516 担,治理了大多数蚊蝇孽生的场所。在县城,配备的街道清洁工由 4 人增至 14 人。1954 年,建立了“周六”人民卫生日制度,凡遇重大节日都进行节前大扫除、节后大检查,把爱国卫生运动与农业积肥紧密结合起来。1956 年 12 月,首次召开全县爱国卫生运动先进集体和个人代表大会,推选出席全省卫生工作先进代表大会的代表 11 名。1958 年,华村公社采取队队设清洁员,村村有粪管员,粪便统一集中管理,水沟的死水改活水等措施;实行了一日一小扫、三日一大扫、一月一检查、一季一评比、年终大奖励的卫生管理制度,出现了户户讲卫生的新风尚,被评上全国卫生模范单位。公社书记王松海在 1958 年 12 来源: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玉山县委党史党建研究中心
病床 10 张,为当时玉山医疗设备较好的医疗单位,隶属杭州铁路医院。1949
年 5 月 5 日玉山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玉山县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县立卫生院,留用医技人员 8 人,行政勤杂人员 3 人,改称为县卫生院,设内、外、妇产和西药房等 4 个科室,简易病床 4 张,药品 200 多种,外科器械 1
套,简便手术台 1 张,煮沸消毒器 2 只,及听诊器、体温计、注射器和外科换药等简单器材。全县城乡 23 所西医诊所由县卫生院兼管。军管委接管了玉山铁路医院,5 月 19 日,移交给上海铁路局军代表,2 名外国籍西医回原国籍,2 所教会诊所撤销。
年又组建区卫生所 5 所。据 1957 年 11 月统计,县内有中医 199 人,其中:专业行医者 132 人、行医兼他业的 34 人、他业兼行医的 33 人;中医内科
148 人、外伤科 34 人、针灸 2 人、整骨 11 人、其他 4 人;吸收到公办医疗
机构的 9 人,参加集体联合诊所的 34 人,药店座堂 19 人,个体开业 137
人。
人,农村开始实行新法接生。1953 年建立县妇幼保健站,配专业人员 2 人。农村医疗机构开始配助产士,增设妇产科。1954 年,除怀玉山、游击等山区外,均配有新法接生员,重点地区设立接生站,开始实行产前检查、产后访视制度,婴儿破伤风发病率由 1953 年的 0.7%下降为 0.3%。1956 年,全县组建接生站 15 个、接生组 32 个,平均每乡有接生员 3-4 名;1958 年,接生站改为妇产院,全县共有妇产院 194 所,拥有简易产床 408 张。至此,已能满足新法接生的需求。
如天花、伤寒等基本扑灭,痢疾、疟疾等常见病得到控制。
日,上饶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卫生科成立后,要求各地将血吸虫病列入传染病统计报表,及时上报。全县各区调查摸底汇总到县政府秘书室,其结果是:除临江湖、怀玉山地方外,血吸虫病在全县都有程度不同的流行;重疫区古城区,发病率高达 77.4%。1951 年,江西省防疫大队第五中队(即上饶地区卫生防疫站前身),赶赴玉山县古城区对血吸虫病中间宿主——钉螺分布和科属进行实地调查,医务工作者首次发现血吸虫病中间宿主——钉螺,大部分属肋壳钉螺,沿水系呈扇形式或条状分布,多在排灌沟渠、山间田地、渗水山坡、荒滩、水碓、水坝、涵洞、树林及乱石泉眼、石壁岩、桥孔、树洞、住宅周围的阴沟等处,孽生环境十分复杂。经专业调查组确认玉山属于血吸虫病流行的正型疫区(即有钉螺和血吸虫病患者),被列为全国 10 个血吸虫病流行的重点县之一。
只钉螺解剖,查出尾蚴感染率达 4.92%。1954 年 9 月,省委、省政府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血吸虫病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及破坏生产情况的报告》,决定从 9 月份起,将驻玉山县殿口血吸虫病第一防治队扩充为防治站,
医技人员由 15 人增至 25 人。1955 年 1 至 3 月,省卫生防疫站派出 6 个小组(每组 4 人),在古城区太平乡进行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12 月,省组织血吸虫病防治大队 268 人来玉山,成立了玉山县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开展群众性捕螺活动,至 1956 年春,共捕螺 1537.9 斤。1953 年,血防医务人员在重疫区古城结合调查疫情,开展查病治病工作,县人民政府把医药、病床送到村,实行就地免费住院治疗。对于生活困难的病患者,从社会救济款中给予适当补贴,还给住院病人赠送肉、蛋、白糖和其他副食品。1954 年在 4 个乡选点摸底。1955 年,省卫生防疫站医务人员在太平乡通过家访、体验、粪检等方法,进行居民感染率和感染方式等情况的调查,了解血吸虫病流行情况。同时,在全县 12 个区 120 个乡重点抽检。1956 年,采取皮肉注射皮试抗原反应和粪便检查相结合的办法查病。从这年开始,治疗血吸虫病全面铺开,治疗药物主要是西药锑剂。为消除病人腹水,改善体质,采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县政府组织社会上的老中医研制“三因控涎丹”和“金玉消痞丸”,患者服后,效果较好。11 月,组织中医师,分赴大洋、必姆、古城、下镇 4 个片,上门为晚期病人治疗。继后,边查病边治疗,反复医治,每个病人治疗次数平均 3
次以上,累计治愈病人占历史累计病人总数的 90%。
月出席了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获国务院、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联合会颁发的奖状、奖旗,并获“一马当先”金质奖章一枚。省、地、县多次在华村召开卫生现场会议,1959
年 5 月和 1961 年 9 月,国务院第九办公室主任兼中共中央防治血吸虫病 9
人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鲁光两次视察华村,勉励华村干部和群众“保持光荣,发扬光荣”。1960 年,全县出现卫生公社 2 个、卫生街 1 条、卫生生产大队 52 个、卫生村 147 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