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标杆】
过去五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双明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无忧小镇,幸福双明”的奋斗目标,全力推进以党的建设为引领、奋力夺取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保障和改善民生统揽农村工作全局的“双胜利”,在“十三五”时期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镇域经济走势强劲
五年来,全镇财政收入由2015年的4257.1万元提高到2020年6129万元,年均增长7%;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由2015年的3.33亿元提高到2020年14.9亿元,年均增长3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9700元提高到18200元,年均增长14%。
积极强产业扩引资。始终坚持把工业发展作为“第一战略”来抓,围绕机械制造、高新材料、汽车零部件制造等产业,精准开展招商引资。累计引进产业项目21个,新增规上企业12家,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加11.6亿元。
助力现代农业增产增效。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加快农业产业链建设。充分发挥窑山村千亩冷水茭白优势,将荣华家庭农场打造成市级示范家庭农场;推广茭蛙共养、茭鱼共养模式,形成茭-蛙-鱼生态种养示范项目208亩;投资600万元发展700亩香榧种植基地。徐村、桥村、陶源等3个村(居)的猕猴桃基地已初具规模。
推进生态农旅融合发展。突出做好玉紫沿线经济文章,放大天梁、漏底景区辐射效应,注重农旅融合发展,实施农旅项目62个,开发玉紫线休闲采摘、东西坑养生度假、窑山永久现代农业体验等线路。
民生实事落地见效
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决打好“两不愁三保障”战役。实施各类扶贫项目65个,培育产业扶贫基地18个,建设了光伏扶贫电站,为贫困户年均增加2000元左右的“阳光收入”,其它产业收益分红达到34.4万元,消费扶贫总额(含帮扶单位)达59.9万元。全镇727户2229名贫困人口、3个省定贫困村实现稳定脱贫。
生态宜居效果明显。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狠抓生态环境整治,大力实施“五项建设、十乱整治”工程,共投入292万余元改厕1430户,建公厕7座;累计完成清拆养殖场45家;狠抓农村污水治理,投资1100万元新建污水处理厂一座;建立健全村庄管护长效机制,落实农户“门前三包”,农村人居环境和村容面貌焕然一新。
社会大局持续稳定。持续开展平安双明建设,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组织安全生产大排查14次,实现“零安全事故”目标;建立健全镇村两级调解机制、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活动;加强宗教场所管理,撤销关停了基督教聚会点1个,整改教堂2个。
党建基础不断夯实
培元固本,聚焦政治建设。坚持把加强理论武装作为重要任务,积极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创新活动形式,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谋实主业,聚焦基层党建。以“三化”建设为抓手,坚持“三抓三促”的工作思路:抓基础、促规范。改造提升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党的基层阵地,实现闲置资源再整合、功能布局再优化。抓机制,促落实。完善《千分制目标管理考核方案》,并建立“月调度、季推进、年终考核”机制。抓队伍、促提升。圆满完成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村(社区)换届工作高质量完成;新一届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两委”班子均实现“两升一降”目标,深入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全面提升、全面过硬。
靶向发力,聚焦重点任务。围绕党建重点任务,采取“五个一批”举措,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强基层党组织自身造血功能。2020年全镇共实施村级集体经济项目36个,经营性总收入170万元,村均收入14万余元,实现了“村村过10万”的目标。
政治环境向好向善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严格监督执纪,强化线索收集、强化问题查处、强化追究问责,持续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推动党员干部因敬畏而“不敢”、因制度而“不能”、因觉悟而“不想”。
驰而不息纠治“四风”问题。紧盯关键节点,优化监督方式,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化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党风政风向上向好的持续转变。
持续纠治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信访问题,及时妥善解决群众诉求,全镇政治生态得到有效净化并持续巩固。
双明镇党委书记胥诗乐表示,未来五年,双明镇将认真贯彻落实县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围绕“一强、两美、六好”的发展目标,着力打造休闲观光旅游带,加快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提升和优化营商环境,力争在招大引强上实现新突破;着力打造乡村振兴样板点,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着力强化民生福祉改善,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为新征程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努力建成新时代高品质“山水双明、幸福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