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宣传宣讲研讨座谈会在南昌召开。会上,7名省委宣讲团成员和社科理论工作者代表发言。现将发言摘编刊登。
不断推动江西社科事业发展
省委宣讲团成员、省社科院党组书记 田延光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回望光辉历史、擘画光明未来,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为我们勇担历史使命、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社科工作者要主动履行职责使命,自觉服务全省大局,不断推动江西社科事业发展。
深刻领会讲话重大意义,坚定创造新的历史伟业的信仰信念信心。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我们创造新的历史伟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力量。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以高度的理论清醒筑牢信仰之基。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始终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坚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忠实践行者、接续奋斗者。
深化研究宣传阐释,不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思想、重大观点、重大论断,具有强大的时空穿透力、精神感召力、理论说服力和心灵震撼力。要把学习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同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不断强化政治引领。要深入研究讲话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理化、学术化、大众化。要组织宣讲团深入基层、面向群众,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宣讲,激发干部群众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进新时代、走好新征程。
走好新时代赶考路,着力服务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九个必须”根本要求,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对历史规律的不懈探索、对历史大势的深刻洞察,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要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工作提出的“作示范、勇争先”的目标定位和“五个推进”的重要要求,以服务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服务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为宗旨,谋良策、出实招,充分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要着力推动智库研究与决策需求有效对接,加强成果转化,实现“对策变决策”,助推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省委宣讲团成员、江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黄恩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为我们在新征程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明了前进方向。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将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成为科学,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中华大地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变为成功实践。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不仅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也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永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超越时空、经久不衰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为了人民。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凸显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实践中不断创造历史、开创未来。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永葆其美妙之青春,就在于它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在指导时代发展、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挑战中发展自身。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在指导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和伟大自我革命的历史进军中,必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入推进而持续发展、不断丰富、更加完善。
感悟思想伟力 担当职责使命
省委宣讲团成员、省委党史研究室一级巡视员 卢大有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贯通历史、现实、未来,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意义深远,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党史研究宣传阐释的重要内容和根本遵循。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就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落实到工作中去。
明确奋斗目标,牢记初心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一庄严宣告,充分表明了我们党成功兑现了对人民、对历史的庄重承诺,豪迈吹响了团结带领人民奋进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进军号角。
感悟伟大成就,明晰历史脉络。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集中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创造的“四个伟大成就”。“四个伟大成就”将党的百年历史明确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这是关于党史分期的重大创新,对于我们开展党史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四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完成了救国大业、兴国大业、富国大业,正在推进并将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强国大业。成就激励人、鼓舞人,进一步增强了中国人民迈向新征程的自信和定力。
把握核心要义,牢记“九个必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鲜明提出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九个必须”根本要求。这凝聚着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智慧,反映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深刻内涵。学习领会“九个必须”的重要论述,要从整体上深刻领会、系统把握“九个必须”根本要求,从百年党史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体现了我们党思想先进、信仰坚定的特质,展现了我们党强大的政治优势、精神优势。我们必须深刻把握其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省社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汤水清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文明史的高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作出的全新概括,是对人类文明形态演进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必将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新的指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经过艰辛探索创造出来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一百年来,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光明之路,并由此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国社会由此呈现出人类文明的崭新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和“五个文明”协调发展为显著特征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这种文明新形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注重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对外开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开创了发展新模式,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由此焕然一新。因此,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必须突出发展的协调性,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全新指引,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把和平共处、互利共赢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倡导共商、共建、共享,坚持多边主义,反对零和博弈、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有效率,又最讲公平,促进物的不断丰富,又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造福中国,又惠及世界,开辟出一条文明发展新道路,为人类文明进步带来了新希望。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成功开辟,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省委宣讲团成员、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 江泰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蕴含着我们党的根本宗旨,蕴含着我们党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努力的初心。
“为人民服务”,是1939年毛泽东同志首次提出的。后来,他在《论联合政府》中强调“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党的七大把“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写入党章,以党的根本大法的形式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加以确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部发展历程都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所以能够取得事业的成功,靠的是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对人民作用和地位的充分肯定。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都证明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我们要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倾听群众呼声,回应群众诉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伟大新征程的深厚历史底蕴
省委宣讲团成员、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陈始发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的这一豪迈宣言,深刻揭示了百年党史所积累的深厚底蕴。
一百年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为伟大新征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一方面,使中国具备了坚实的物质条件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进行更加伟大的改革和创新,特别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另一方面,使中国这艘巍巍巨轮能够屹立于惊涛骇浪而不倒,不惧风雨一路向前,更有力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共同发展创造新机遇。
一百年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为伟大新征程夯实了道路和制度根基。一方面,使新征程更加充满历史自觉自信,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把握和改革与完善的要求更加清醒,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无比雄厚的历史底蕴、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另一方面,使新征程更加充满定力,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不为困难风险所惧、不为杂音噪音所扰,将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一百年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为伟大新征程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南和精神力量支撑。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凝聚全党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根本思想武器;另一方面,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历经百年风雨淬炼、百年实践检验,得到广泛认同,融汇到中华民族血脉之中,从而为奋进新征程提供跨越时空的价值支撑和精神引领,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深刻认识理论强党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
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胡伯项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是一篇充满真理力量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思想的“富矿”、理论的“宝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这充分彰显了我们党高度的理论自信。
一百年来,我们党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武装工作,对马克思主义始终做到在坚持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从历史维度看,理论强党是我们党百年辉煌历史的深刻总结;从理论维度看,理论强党是我们党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和发展的重要经验;从现实维度看,理论强党是新时代党永葆生机活力的根本。
理论强党是一个继承、创新和发展的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在推进救国大业中开创理论强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在推进兴国大业中完善理论强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党在推进富国大业中发展理论强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在推进强国大业中创新理论强党。建党百年,理论强党坚持思想深化与理论转化相统一,坚持政治建设与能力提升相协调,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凸显了鲜明的特征。
理论强党实现了当代创新。在新时代,我们党不仅发挥理论强党的团结和凝聚作用,也让理论强党在新的征程中实现发展,不断在实践的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当前理论强党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全面系统深入地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重要政治任务。要面向青年学生,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制定好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方案;创新教学方式和话语体系,贴近学生、吸引学生、赢得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