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釉撇口碟,1990年6月于冰溪街道上畈头墓葬出土。口径14.4厘米,底径8厘米,高3.7厘米。撇口,浅弧腹,圈足,底足外敛内收,足端斜削。胎质细腻,内外施白釉,底足有釉,釉色光莹,通体开片。
白釉瓷是以含铁量低的瓷坯,施以纯净的透明釉烧制而成的。最早出现于北朝,经隋唐烧制技术日臻成熟。明代早期的白釉胎色洁白,胎土淘炼较元代精细,釉色有白中泛青的卵白色,也有白色。元代开始景德镇窑工逐渐改变了胎的配方,在瓷石中加入少量高岭土,明代加入量愈来愈多。釉的配方也作了相应的改变,减少釉灰(氧化钙)用量,代之以含有少量钾石作为助熔剂的高碱——石灰釉。这种改良配方的实施,提高了瓷胎的烧成温度,避免了瓷釉泛青的现象。此件白釉碟胎质细腻,釉色莹润,是民窑中的细瓷产品。
东周原始瓷平底杯
东周原始瓷平底杯,1993年于双明镇狗槽岗土墩墓出土。口径12.5厘米,底径7.7厘米,高7.8厘米。口大微敞,腹部渐收,至底部折收,平底。器形基本完整,口沿有磕损,釉质保存较好,内壁保留有清晰的泥条盘筑痕。
1993年10-11月,江西省考古研究所、玉山县博物馆与上海博物馆联合,为探索赣东北地区土墩墓的分布情况和文化内涵,在双明镇区域进行考古调查与试掘。从双明镇五平头村南约200米的丘陵上,当地称作狗槽岗的地方,采集和出土了4件青瓷杯。这件瓷杯与上海市金山县戚家墩遗址下层春秋战国文化层中出土的青釉瓷比较,其形制完全相同,由此推断狗槽岗墓的时代是东周时期。青瓷杯内壁保留的泥条盘筑痕,说明此杯的制坯方法还是比较落后。春秋战国之际,原始青瓷已经开始使用拉坯成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