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8日,《江西日报》10一11版“献给第39个教师节特别策划:师者如光,威以志远”专栏,刊登了刘诗良先生采写的《烛光辉映万重山——一个教育世家五代人的山村坚守》的文章。文章介绍了玉山县紫湖中学颜增华老师一家五代人从教事迹,现特转发共享。

烛光辉映万重山
——一个教育世家五代人的山村坚守
“妈妈,妈妈,我要妈妈……”落晖斜照,玉山县城通往紫湖镇的班车“突突突”地发动,三岁的女儿小家仪涕泗横流,哭喊着试图挣脱父亲颜增华的怀抱,奋力朝守候在车旁的妈妈徐雪冬身上扑去。

高祖父颜禄苇,生于 1854 年,“秉资聪颖”,屡次应试,“皆名列前茅”。成年后见多识广,名闻乡里。曾祖父颜隆观,生于 1901 年,“幼读诗书,深谙礼教”“民国初兴,受民主思想熏陶,毅然剪去长辫,考入怀玉中学,接受科学知识,后毕业于玉山自治研究所”。他们生在动荡年代,颠沛流离,深知落后就要挨打、教育才能强国的道理。而紫湖镇在群山包围之中,地处偏远,外边的老师不愿意进来,里头的学生不方便出去。父子俩毅然挑起教育家乡子弟的重担。颜禄苇创办私塾,教四方子弟,人皆尊敬,被乡人尊称为“颜先生”。颜隆观“先与堂伯隆候创办私立桂山小学,并亲自执教;后受聘于乡中心小学,并任教导主任多年”,在乡亲中威望极高,人亦敬称“颜先生”。

走在紫湖的街道上,遇上稍上了点年纪的人,提起颜景居,都会翘上大拇指,说他素质全面,是一个“全才”:他教语文,书法龙飞凤舞,给乡亲拟对联张口就来,书写对联手到擒来,现在中学校门牌子上“紫湖初级中学”六个大字,便是他 90 岁时的手迹。让人钦佩的还有他英语功底扎实,英文对话对答如流,有人把他唱英文歌的场景拍摄成短视频,在网络平台上播放,很多人点赞叫好。

颜家几代教师还注重传帮带,以身作则,影响身边更多的人。颜喜体师范毕业回乡,和物理老师颜澄然做了同事,有一件事至今让他感到惭愧:“颜老师那时是教导主任,有一回他翻了翻我的备课本,又把他自己的拿过来,说你对比着看看。”颜喜体脸带羞愧,“我本以为,颜老师上课都不用课本,不需要备什么课吧,没想到他的备课笔记一丝不苟,我的差距太明显了,从此以后备课我再不敢掉以轻心。”今年 22 岁的张晓慧是颜增华带的第二批学生,本来偏科语文,在班主任影响下,喜欢上了数学,两年前,她像颜老师一样回到家乡,担任紫湖小学数学老师。她的姐姐大她 7 岁,前几年也回到家乡紫湖中学任教。

颜家几代教师不是没有改行或者调动的机会,只是他们立志坚守山村,经得起任何诱惑。颜隆观“以其当时环境与条件,适可步入仕途,以求显达;然家境虽贫,不慕富贵,终于走上教育之路”。颜澄然教物理出了名,从一名普通教师,一路成长为教导主任、副校长,20 世纪 90 年代,组织上有意调他担任一所中学校长,他郑重写信恳辞。第二年,邻近乡镇想挖他去当校长,他也一口回绝。颜增华大学毕业时,他的一些朋友和同学纷纷去大城市闯荡,有人发现他的计算机特长,邀请他共同创业,说利润丰厚,他不为所动。后来回到紫湖任教,有县城中学主动要他,他婉言谢绝。这些年他正值年富力强,身边好多人劝他参加县里的校长竞聘考试,他没有离开家乡的打算,前几年都没报名。今年他参与竞聘,获得第四名,列入全县中学校长后备人才库。我们问他:“假如组织上调你到外地任职,可以有个更大的展示自己教育才华的平台,你愿意离开紫湖吗?”他沉思良久,答道:“作为一名学校中层干部,我服从组织决定。但从内心来讲,我希望终有一天,可以回到我的家乡紫湖,传承祖辈未竟的事业。有人说我傻,但这里是我祖祖辈辈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家里四代人甘于清贫,坚守家乡教育事业,一生备受乡亲敬重,对我无疑是一种激励和鞭策,我似乎冥冥之中在听从一种血脉里的召唤,回到老家,接过祖辈的接力棒,在我,已是一种难以释怀的情结了。”

我的目光再一次掠过波光潋滟的三清湖,穿过山峦叠翠的怀玉山脉,落在紫湖镇那个五代人血脉传承的教育世家,定格在大山深处那一盏微弱的烛光之中。那橘黄色的烛光,穿过岁月的烟云,映照在百年来一个个前赴后继的乡村教育者身上,他们身姿挺拔,目光如炬,每个人手擎一盏烛火。那烛光越聚越多,穿过层层黑暗,映照着万重山峦,为大山洒上一抹金黄的光辉,温暖而明亮。(作者:刘诗良)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玉山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