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刚走进玉山县仙岩镇的地界,便能闻到一阵阵甜蜜焦香的气味随风飘散在温暖冬日中,循着勾人气息,很快就找到了气味源头——仙岩手工一条街。“就过年那天没做,米焦要从年前一直做到元宵。”在隆冬时节只穿着一件羊毛衫的“俊在”米焦店老板汪世安手脚一刻不停地翻糖装箱,作坊里热气腾腾的。

在仙岩手工一条街,抬眼望去,每个店面前都摆放着一口铁锅、一张长木桌、一盒盒米焦整齐码放。米焦一词是当地俗语,算起应是冻米糖的一种。相传冻米糖已有两百多年的生产历史,有“江南小切”的雅称。而仙岩米焦之所以远近闻名能吸引不少外省顾客慕名前来,靠的就是用料扎实、品类丰富的制作,入口香甜却不粘牙的口感。

“我是江山市的,来爱人父母家拜年,结婚三年了每年都会拉一后备箱的米焦回去送礼,老人小孩都很喜欢吃。”说话间,崔先生在老板的帮忙下将米焦塞得满满当当,留下一句“老汪,老样子转微信了啊!”带着甜蜜带着年味驶向走亲访友的热闹处。

汪世安收拾好木桌上有些凌乱的米焦后,又将一袋麦芽糖倒在铁锅中继续熬煮。面对着熙熙攘攘的顾客他说不出几句逗人开心的话,能为他带来回头客的只有实实在在的香甜米焦。据汪世安介绍,做米焦的手艺是他父亲传授的,1981年汪父便开始做米焦。在耳濡目染下,汪世安也学着做米焦手艺谋生,他的“俊在”米焦店至今也有近30年了。

米焦步骤听着简单,熬糖,翻炒,压制,切块,打包就成了。但千差万别的口味便在这步骤中产生,熬糖的火候、翻炒的时间、压制的力度、切块的大小都在体现着师傅手艺。“刚做学徒的时候,手被熬糖烫坏了都不觉得心疼,但一锅锅的麦芽糖熬糊了就得倒是真的心里难受。”如今,汪世安靠着嗅觉就能分辨熬糖的好坏,眼力如尺每一块米焦大小规整。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玉山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