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芳草绿,春风拂袖清明祭。当前疫情形势严峻复杂,为满足人民群众慎终追远、孝亲感恩的情感需求,许多地方发出倡议,提倡文明低碳的祭扫方式,落实各项疫情防控措施,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树立移风易俗新风尚。

文明祭扫 安全至上

北京、山东、湖北、四川等地明确可以提供现场祭扫服务的地点,引导祭扫群众错峰预约、限流祭扫,减少祭扫现场人员聚集,部分地区还为外地家庭提供代祭扫服务。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道场乡桂花山公墓工作人员在进行“一墓一鲜花”代扫活动。图片来源:新华社

“云端”缅怀 遥寄哀思

为满足疫情下民众的祭扫需求,各地广泛开展网络祭扫活动,线上还原祭扫场景,通过在“云端”点烛、献花、祈福等方式,表达对先辈的缅怀和思念。
山东省网上祭扫云平台
安徽合肥倡导市民居家祭祀,组织制作“居家文明礼仪祭祀视频”,供广大市民免费下载使用。海南海口开展线上追思知识竞答活动,网友可线上献花或点亮蜡烛缅怀,还能在“天堂邮箱”留言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
江苏、湖南、广西等多地创建云空间缅怀逝者,提倡“云端缅怀先人,重于心而胜于形”。南京市鼓楼区市民杨先生借此机会为去世的长辈建立了一个网上家庭纪念堂。“我们把老照片汇集在一起,做了一个音乐小视频。全家十几口人在纪念馆里留言,追思过去的时光,都觉得很有意义。”

传承文化 风起清明

清明节气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在追怀先贤的同时,各地抢抓农时,为丰产丰收打基础,通过品味传统食物,表达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
茶农在浮梁县西湖乡桃墅村杨石组高山生态茶园采茶。图片来源:新华社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天目山镇家家户户忙碌着将从山田里采摘的艾草制作成风味不同、形状各异的“清明粿”。图片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