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路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广大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持续提升。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和灵魂,抓住了乡风文明建设,就抓住了乡村振兴的关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让农民“住上好房子、开上好车子”,更要让农民“过上好日子、活得有面子”,满足其精神需求。
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晴雨表”。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大国,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提升乡风文明是重农惠农的重要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把乡风文明建设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加强文明建设硬件,不断完善农村书屋、文体活动室、电影放映室等文化基础性设施,到开展一系列文化项目入村下乡,诸如,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美丽乡村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举措极大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由此不仅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提高了综合素养,更成为促进农村产业大发展的“新引擎”。实践证明,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晴雨表”,只有不断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才能以高质量的乡风文明引领乡村振兴不断开创新局面。
乡风文明建设,必须牵住移风易俗的“牛鼻子”。乡风文明是乡村良好社会风气、生活习俗、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等的总和。其中,移风易俗是“牛鼻子”,是难点重点。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推进文明乡风建设,既要充分尊重当地习俗,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又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持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因此,我们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要从村民实际需求出发,走好“精准化”路子,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充实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推动文明乡风的形成,不断奏响乡村大地上的“文明乐章”。
乡风文明建设,要答好文化兴盛的“必答题”。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日益提升,这就要求把农村建设成为有乡土味道、有乡愁记忆、有文化灵魂的美丽乡村。一方面,要大力弘扬优秀的乡土文化,各地要注重历史文化名村、文物古迹、传统村落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让优秀传统文化、乡村精神文化成为构建农民精神家园的“助推器”。另一方面,要坚持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大力开展文化进基层活动,采取多样的艺术形式组织文艺展演、文化演出、文艺培训和送文化下乡、送电影下乡、送图书下乡等文化服务活动,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作为农村主体的农民素质的提高和乡村的全面发展。
乡风文明成荫,让乡村“今朝更美丽”。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新方位,聚焦乡风文明建设,把“文明种子”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在润物无声中弘扬主流价值,厚植文明理念,就定能让文明之花在广袤农村大地盛开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