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年味

卓 然

  每逢年节,人们总会说年味,同时不禁会问,年味到底是什么?年味到底在哪里?

  我的回答是,年味既古老又新鲜,它与雪花一起在天空飞扬,它是雪霁之后的一缕晴光,它与孩子们一起在家乡的土地上成长。

  年前年后,每一片雪花都会带着浓浓的年味,飘飘洒洒,落在屋顶上,落在院子里,落在大门外的小路上。年前,人们忙碌行走在纷纷扬扬的雪花中备年货;大年初一早晨开始,人们便披着雪花拜年贺春。不知道是雪花带来了年味,还是年味濡染了雪花。雪花容易融化,雪花中的年味却是永远的。

  年味像个精灵,总是粘在母亲的指尖上。要过年了,母亲蒸枣山,蒸枣花,炸各式各样的油花,把年味烹得红红绿绿、喜气洋洋。红是樱桃,绿是芭蕉,一窗剪花,一窗年味。

  年味是三个红枣一片姜。初一早晨,母亲把三个红枣一片姜用茶壶压在火口上,屋子里院子里会弥漫着姜香枣香。那是年味,那是年香。

  年味在正火上。初一五更,父亲点燃正火,火焰带着点点火星,把一个新年燎得红红火火。父亲就是那样,凭着一身力气,凭着一腔热情,总能把平平常常的年月烧得热腾腾、燎得红通通。

  年味就在饺子和拉面中。大年初一早晨,父母用饺子或者拉面开启新的一天。热气腾腾的头一碗面,先送给邻居一碗,邻居当然也会还一碗,这就叫“亲戚箢换箢,邻居碗换碗”,邻里之间的礼尚往来,也是化不开的年味一种。

  年味不光在我的记忆中,也在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中。“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这是先生的记忆,也是民族的记忆。

  在我们的记忆最深处,年味就是一片红。在家乡的乡村,人们很少叫“春联”,也很少叫“对联”,而是叫“对儿”。“对儿”的叫法轻盈而精巧,但也有一番讲究。红纸写上“宜入新春”“出门见喜”不叫“对儿”,叫“春条”。只有写上类似“龙遇佳节月满诗满,蛇喜稔年梅香酒香”的内容才叫“对儿”。“对儿”“春条”和“福”字,统称叫“红纸”。

  门楣贴上“雪凝六出辉龙域,梅放一枝逸蛇春”,门楣上就有了浓浓的年味;炕头上贴个“福”字,贴“身卧福地”,炕头上便有了浓浓的年味;椿树、桃树、杏树,贴个“福”字,贴个“人望幸福树望春”,树树逢春,都是年味;谷仓、碾盘、磨盘、鸡窝、牛栏,都贴上“福”字,贴得天地一片红,贴得年味满乾坤……

  浓浓的年味流转为一种传统文化,激荡着生命的活力,孕育着青春的朝气,为此我们千万不可以小觑了年味、冷落了年味。

  年味也是流动、变化的。苏轼云:“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漂流在时间长河中的年味难免会流失,腐朽了的年味自然会被时代扬弃。所以,除了回忆年味、说年味,我们还应该创造年味、繁荣年味,让年味伴随着我们前进的脚步赓衍而繁富。

来源:《人民日报》(2025年02月10日 第 20 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博士县—玉山之窗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yszc.com.cn/122817.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970372399

邮箱: admin@yszc.com.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