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 长江文化AI绘|江西在水一方

长江文化AI绘|江西在水一方

开篇语

长江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一,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022年1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向世界呈现绚烂多彩的中华文明,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江西时强调,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一年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西段)建设持续推进中,它将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文化形象,勾勒出更加丰富灿烂的江西段长江文化。为此,江南都市报推出《长江文化AI绘》大型融媒体报道, 挖掘江西段长江文化的鲜明特色,为擦亮中华文明重要标识、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赋能添彩。

文/本报全媒体记者段萍

点击查看H5→长江文化AI绘

 

水是有机生命的源泉,是文化生成的必备条件。长江,穿行于北纬30度南北,是“人类文明发生线”上自然条件最为优越的流域。180万平方公里丰美沃土滋养出的长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如同万千繁星闪亮,那璀璨星河中,“江西星系”也闪耀其中。

长江流域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在长江的诸多支流中,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有437条。其中,流域面积超过30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170条,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有49条,超过5万平方公里的大支流有8条,分别是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沅江、湘江、汉江、赣江。

回望古代江西历史,许多传世名篇和大事件的发生地,都和水有着紧密关联。

公元675年,王勃去交趾(今越南)探望父亲,在长途跋涉来到“襟三江而带五湖”的豫章郡时,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震撼,才思泉涌,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

409年后,同样是被水的神奇魅力所吸引,宋代文学家苏轼来到长江与鄱阳湖的交汇处,苦苦探寻“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的形成奥秘,为江西写下了又一篇古代文学艺术中的经典之作——《石钟山记》。

瓦屑坝本是鄱阳湖畔的一个古老渡口,昌江、信江从这里入湖,相传曾是豪门望族聚居的地方。公元1370年至公元1417年,江西总计外迁移民214万余人,绝大多数从饶州瓦屑坝迁出(部分从南昌瓦子角迁出),这就是瓦屑坝大移民。北望长江,首尾相接的舟楫,溯流直抵洞庭湖,也让瓦屑坝成为中国古代八大移民圣地之一。

江河纵横奔腾的流域,因有充沛的淡水供应和便利的水利条件,成为文明的发祥地。

有世界史著作载明,大约在2.5万年或3万年前,人类开始使用船只。造船术拓展了人类的活动范围,从此我们的祖先可以跨江越海,去寻找自然环境更为优越、更适合生存的乐土。

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交通。开凿已有2500多年历史的京杭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水路交通的重要通道,连通南北,贯穿长江。其中,中国大多数的河流都是从西往东流,赣江却是少有的南北走向的大河。

公元716年,一代名相张九龄在古老县城大余县境内的梅岭脚下,凿开大庾岭,开辟梅关古道。它北起江西大余县南安镇,南至广东南雄市雄州镇,全长约40公里,是古代中原通往岭南及东南亚的咽喉之地,是连接长江、珠江两水系最短的陆上交通要道,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人文发展史上都起着重要作用。

梅关古道与京杭大运河构成的这条古代“京广线”,打通了中国南北的大动脉,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珠江五大水系串联成一个整体,形成一股势不可当的合力。

全程2000多公里的古代“京广线”,江西段约600公里,是整条“京广线”的黄金段。从此,江西地处中国交通大“十”字交叉处。横向,地处长江流域连接东西;纵向,通过京杭大运河,到长江,再到鄱阳湖、赣江水系,最后转至梅关古道,即可通往广东一带。

同时,江西以鄱阳湖为核心水运系统,与赣江、信江、抚河、饶河、修水构成完整的内循环水运网络,通过湖口与长江水系对接,形成内外连通的大水运格局。

1349年前,王勃何以要途经南昌?当年,王勃从洛阳出发,踏上南下的漫漫旅程,正是依靠中国南北方发达的水系,得以从长江转至江西,途经南昌,这才有了不朽的千古名篇,他写下《滕王阁序》其实是历史的必然。

此外,江西木材丰富,造船业发达。洪州(南昌)、江州(九江)、吉州(吉安)、虔州(赣州)等地很早就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造船基地。

长江与“海上丝路”连接,一直是瓷器之路、万里茶道的重要生产集散之地。江西作为连通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一环,在这样的历史机遇中,一批明星级的市镇纷纷崛起。如全国三大茶市和四大米市之一的九江,以银矿业闻名的乐平。宋代开始,景德镇瓷业登上中国瓷业的中心舞台,参与中国瓷器的大规模国际贸易。

回望历史,黄河流域对中华文明的早期发育厥功至伟。

西晋末年,每一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都让大量的贵族宗室成员南下。许多江南望族,就是从黄河流域迁徙而来。这种迁徙,使得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不断交融。西晋末年的“衣冠南渡”和唐中期的“安史之乱”,这两次中国最早的大规模人口南迁,不仅让江西人口得到迅猛发展,更带来了欧阳修、曾巩这些大家族。

中唐以来,长江流域在中华文明地位日益提升,迎来领跑千年的辉煌。宋代被称为中国古代历史的“天花板”,是经济空前繁荣的朝代。宋朝的江西,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进入历史的巅峰时刻。

长江流域的书院文化非常发达,中国重要的书院几乎都分布在长江流域。自宋朝以来,江西书院总数始终位居全国首位。书院的兴起促成江西“崇文重教”风气的形成,使得江西成为宋代至清代中国的优秀人才高地。如“唐宋八大家”,江西与四川就占了6席,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均为江西人,四川的苏洵、苏轼、苏辙父子3人又皆为欧阳修的学生。

最能反映古代中国社会人文成就的是科举和仕宦。江西自隋唐开科举始到清代废除科举制,共有进士10506人,占全国进士98689人的10.7%,其中宋代进士5145人,居全国第二。宋、明两代,江西状元共30人,数量位居全国第二。

“江西文化”是长江文化的重要构成,是长江文化中“江南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在水稻文化的开创、陶瓷文化的创新、饮食文化的革命、江南青铜文明的创造、沟通中国南北-东西的交通文化、近代红色文化、当代生态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成就。今天这些历史性创造都以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保存在江西大地上,成为江西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参与力量。

长江,从世界屋脊出发,穿过高山、流过峡谷,一路向东,奔赴大海。它如一条舞动的巨龙,吸纳百川,汇聚众水,在万古奔腾中书写了雄壮的历史,塑造了开拓创新的勇往精神。直至今日,长江文化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展现着中华文明的持久生命力。

 

主创团队:

总策划:黄万林

执行策划:罗德斌 张晶

统筹:游静 郭宁

编辑:周艳华 赵宸 陈杰

采写:段萍 张建新

设计:周佳睿 冯晓鹏

AI绘:于振锴 周章云

制作:邱冬 熊昊 钟敏

 

来源:江南都市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博士县—玉山之窗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yszc.com.cn/115829.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970372399

邮箱: admin@yszc.com.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