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7年,芦溪县创建特殊教育学校,分别针对听障、言语障碍及智力障碍的学生开设两个班。当年,只有25岁的刘小清“初生牛犊不怕虎”,主动申请调到这所学校工作。她利用两个月的时间突击学习手语,经过考核后,从普通教师成为一名特殊教育教师。
当刘小清信心满满地踏进教室时,现实却给她泼了一盆冷水。与孩子们交流,是她遇到的第一道坎。对于没接触过正规教育的特殊孩子而言,刘小清刚学的手语派不上用场,一切都需要从零开始。她这才认识到特殊教育的特殊之处。“我跟孩子之间隔了一座山。”刘小清说。
要开展教学,打破与孩子们的交流障碍是关键。为此,刘小清与同事们想尽了办法。“当时,学校的教师都是从普师转过来的,此前都没接触过特殊教育,也没学过特殊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只能边学边教。”刘小清告诉记者。
为了“看”懂孩子们一举一动背后的含义,下课后,刘小清经常蹲在教室里陪孩子玩耍,在日常相处中摸清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渐渐地,她与孩子们打成一片。下班后,她“包下”家里的电视机,通过看手语新闻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并自学特殊教育学等课程,一点一滴提升教学能力。
选择特殊教育,不仅让人难以体会到“桃李满天下”的成就感,还会遭遇他人的不解。
进入芦溪县特殊教育学校不久,刘小清怀孕了,不少亲朋好友劝她换一个岗位。为此,刘小清困惑过、犹豫过,但一次意外让她下定决心扎根特殊教育领域。
1998年的一天,刘小清像往常一样在学校内巡查。在走到一处楼梯间时,地面的一摊水让她重重地摔倒在地上。那一刻,刘小清陷入了恐慌,怎么也爬不起来。“那种恐惧感,只有做母亲的才能体会得到。”刘小清回忆道。
刘小清记得,当时3名女学生给了她无言的帮助。她们跑过来,将她搀扶到办公室,随后给她端来一杯水,默默地站在她身后守护着。直至刘小清缓过神,她们才打手语询问:“老师,你好了吗?”
“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淳朴善良,你对他们的好,他们都知道,只是他们不善于表达。”刘小清告诉记者,也正是这次经历,让她坚定了投身特殊教育事业的决心。自此,刘小清倾力守护特殊孩子,一转眼便是28年。
“啊——”9月4日下午,芦溪县特殊教育学校三楼的教室里,启音班的孩子在刘小清指导下学习发声。为了让孩子们正确发声,刘小清俯下身,示意他们仔细观察她的口型。刘小清还拉着孩子们的手紧贴她的喉部、腹部,让他们感受声带的振动与气流的大小,帮助他们找准发音部位。一节课下来,刘小清的声音沙哑,看到孩子们能准确地发声,她绽放笑容,比划着大拇指表扬。
“特殊教育就是一份创造‘铁树开花’奇迹的工作。”刘小清说。近几年,芦溪县特殊教育学校招收的听障、言语障碍学生越来越少,大多是患有自闭症与智力障碍的孩子。不少智力障碍的孩子在家用方言与父母交流,听不懂普通话。为此,刘小清采用“双语教学”,方言与普通话来回切换。
在刘小清看来,她做的这些还远远不够,“孩子一天天长大,回归家庭、进入社会后怎么办?”
为促进特殊孩子全面发展,刘小清带着教师相继开设了生活类课程、康复类课程、职业教育课程,并推出书法、陶艺、烘焙等特色课程。“不仅要给予孩子们关爱,还要促进他们成长。我们要挖掘孩子们的潜能,为他们走向社会作准备。”
从“校中校”到独立办学,从“搜寻”生源到家长主动送孩子入学,刘小清见证着芦溪县特殊教育学校发展的每一步。
2019年,芦溪县启动新校区建设项目。当地政府物色了4个地址,并与刘小清沟通,希望把最合适的地方用于建设新校区。最终,刘小清选中了学校如今所在的地址。
如今的芦溪县特殊教育学校坐落于县城繁华一角。这里交通便利、闹中取静,校内窗明几净、各类功能房应有尽有,让人很难联想到学校以前的模样。“原来的学校是‘校中校’,教学用具很陈旧。”该校副校长李宜萍介绍。
作为该校的“领头羊”,刘小清采取“带、帮、扶、放”的方法培养青年教师。在她的影响下,该校涌现出一批优秀教师,其中李宜萍获得了“全国优秀教师”“江西省特级教师”等称号。
当地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选择留在家乡、选择深耕特殊教育事业。“小时候路过特教学校时,看到老师带着孩子们进行课间活动,这让我对特殊教育产生了好奇。”青年教师张思捷告诉记者,小时候特教老师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长大后她也选择投身特教事业。
阳光下,“每天进步一点点”七个大字熠熠生辉,这是芦溪县特殊教育学校的校训,也是刘小清对特教事业的感悟,更是她对广大师生的期盼。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新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