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春以来,江西省景德镇市陶溪川文创街区游人如织,分外热闹。这里不仅有络绎不绝的游客打卡,更是创业青年的福地。据统计,截至2023年,“景漂”创业者达2.4万余名。这里也是民间艺人的宝地,在陶然集、春秋大集上,来自各地的紫砂手艺、建水手艺、铜雕手艺、玻璃手艺、木工手艺、制茶手艺、丝绸手艺等作品琳琅满目。这里还是国际艺术家汇集的胜地,通过举办“72亼青年设计师计划”“陶溪川新款发布会”以及陶瓷电影周等各类活动,其品牌效应愈益彰显。以文化为魂、以陶瓷为基,陶溪川把“流量”转化为“留量”,使“创意”发展成“顶流”,让“文脉”喷涌出“活力”。
千年瓷都通古达变、重焕光彩,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创新活力。《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重大任务,并对“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提出具体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既需要持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物质富裕,也需要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实现精神富足。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入关键时期、《“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的相关工作步入冲刺阶段,文化创新创造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创新创造是文化绵延不绝、始终繁盛的关键所在,也是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内驱动力。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力,是文化繁荣兴盛的源泉。当前,我们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有助于牢牢构筑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首先,守住“文化根脉”,关键在传承。对待文化遗产必须保护第一,尽可能做到应保尽保。其次,实现“旧邦新命”,关键是创新。比如,近年来河南卫视推出的一系列爆款节目,从憨态可掬的“唐宫小姐姐”到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水赋”,从“元宵奇妙夜”到“端午奇妙游”,都是成功案例的代表。再次,人民群众不仅是文化产品的享有者和受益人,也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创造力,饱含着高昂的文化创造热情。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事业,只有激发出全民族整体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自强。
拓展公共文化共享空间。在公共文化需求日益多元的今天,让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提质增效,需要共享资源平台、引入专业团队,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在这一过程中,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观念的更新速度,决定了创新创造活力释放的程度。要鼓励创新、大胆探索,营造积极健康、充满朝气的创作氛围。比如,2023年底正式开放的北京城市图书馆,其设计理念突破了既有模式,馆内建有智能化立体书库、综合性非遗文献阅览空间、艺术文献馆、少儿室外阅读活动空间和元宇宙体验馆等,是集知识传播、城市智库、学习共享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多元文化综合体,丰富了公共文化空间,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探索文化内容与形式协同创新。内容创新是文化创新的核心,是文化发展的根本;文化形式的载体也是文化留存、传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厚重博大、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一定是形神兼备的。比如,自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大火后,北京市先后推出了“兔墩墩”“龙墩墩”等文创产品,物件虽小,但内蕴丰厚,不仅延续了中国春节文化、生肖文化的特色,也体现出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融合,获得了消费者的喜爱。
积极推进文化业态创新。伴随时代发展、技术进步,新的文化业态不断涌现。文化业态创新为我们扩大文化阵地、加快文化发展提供了新途径,也为文化创作生产和消费方式迭代创造了新机遇。我们要加快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数字出版、数字影视、数字演播、数字艺术、数字印刷、数字动漫等新型文化业态,以先进技术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进而重塑文化生产传播方式,抢占文化创新发展制高点。
来源:江西新闻(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