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山游仙庙边凉亭楹联拓片

这是十里山游仙庙边凉亭的楹联拓片。文成街道十里山社区游仙庙边有座凉亭,当地人称之为新凉亭,是由我县光绪十一年(1885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洪嘉與主持兴建的。凉亭建于通衢古道上,古道因现代交通发展而被荒废。该亭为南北走向,长7.4米,宽4.38米。石柱边长0.36米,8根柱子上楷书阴刻洪嘉與撰写的楹联4对。楹联都以“松”“鹤”起首,内容为:“松乔可接帝乡近,鹤鼎犹存古殿遗”“松舟击楫堪乘兴,鹤岭游仙早寄诗”“松高益历干霄节,鹤老尤存警岁心”“松窝此去三十里,鹤舞将搏九万程”。其中“松乔可接帝乡近,鹤鼎犹存古殿遗”的上款为:“清如王先生为鸣九翁庆亭基于游仙庙,適得古亭旧址,构亭其上,楼三楹于其右,暑时煮茶饮,行客其间后有好事者,必建游仙庙于斯”,下款为:“无为嘉與”。另一副“松窝此去三十里,鹤舞将搏九万程”的上款为:“清如先生属为王鹤舞翁书”,下款为:“光绪戊申重阳前一日贞一道人洪无为”。
凉亭现已毁,仅存8根青麻石石柱和4根横梁,3根石柱已倒塌,横梁亦腐烂,上有简易雕刻。其中有2根横梁上的字迹尚能辨认,分别为墨书“鹤寿千秋”和“地著游仙”,楷书雄浑大气。书有“地著游仙”四字的横梁,架在刻有“松窝此去三十里,鹤舞将搏九万程”的楹联石柱上。
新凉亭建于光绪戊申年(1908年),是在老凉亭旧址上建成的。据当地老人回忆,民国二十四年进行了维修,当时在横梁上写有“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的字样。
洪嘉與(1864—1921年),字贞一,号苕溪,别号晓卿,江西玉山人。光绪十一年(1885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任吏部主事。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任广东南雄知州,因父丧回乡丁忧。工书法,楷书宗法唐人,行书醉心于黄山谷。所作行书,纵横奇崛,凝练有力,气韵生动。洪嘉與居官时,遇事憨直敢言,不避权贵。退居后,则致力教育富民移风事业,他兴实业,办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以翰林声望在张家花园(今玉山一中)领衔创办了高等小学,兼任堂长。他还资助怀玉、端明两书院及信州中学办学,并组建了带有职业学校性质的亲民学堂,对儿童实行“课读教识”,在玉山教育史上留下了名垂青史的一页。玉山民间还流传着很多和洪嘉與有关的故事。
墓志



墓志,指放在墓里的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亦指墓志上的文字。墓志分上下两层,上层称为“盖”,下层称为“底”,底部刻有墓志铭,盖上刻有标题。它是中国古代丧葬制度持续发展的产物,有固定的形制和专门的文体,主要记述死者姓名、卒年和生平事迹。滥觞于秦汉之际,发展于魏晋,完善于北魏,兴盛于唐,延续至明清,经历了由砖造墓志到石刻墓志,由碑形墓志到方形墓志的发展历程。
这里展示的是夏子阳母亲的墓志铭,孝男夏子阳泣血勒石。还展示了墓碑、圹志等。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是人类历史悠久的文化表现形式。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赞扬死者的功业成就,表示悼念和安慰。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偶见本人生前写的,大多数为别人所写。它是把死者在世时,无论是持家、德行、学向、技艺、政绩、功业等的大小,浓缩为一份个人的历史档案,以补家族史、地方志乃至国史的不足。同时也是墓志断代的确证。墓志铭在写作上的要求是叙事概要,语言温和,文字简约。因受墓碑空间的限制,篇幅不能冗长。简洁明了的文字,也便于读者阅读与记忆。因此,不论用什么文章样式来撰写墓志铭,均要求作者有很强的语言功底和概括力。
来源:玉山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