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 【我爱玉山】清同治十三年任祖母刘孺人墓志碑|民国二十八年“县立玉山中学”碑

【我爱玉山】清同治十三年任祖母刘孺人墓志碑|民国二十八年“县立玉山中学”碑

 

清同治十三年任祖母刘孺人墓志碑

清同治十三年任祖母刘孺人墓志碑,长145厘米、宽31.5厘米、厚3.5厘米,保存完好。碑中阴刻欧体小楷,共561个字,字体圆润流畅,笔力遒劲。该碑原来是镶嵌在任氏宗祠墙壁上,碑文由刘孺人的曾孙胥王树潘撰写。同治十三年(1874年),任廷槐将其书于碑上。碑文大意为:刘孺人父母家世籍江南宁国府旌德县,嫁给本县太学生任光全字文蔚为妻,跟随丈夫迁到玉山,家庭贫穷,“刘孺人食勤处俭,不以衣食之费累其心,故能扩大其家”。家里富裕起来后,在玉山稍置田产,丈夫又娶杨氏、王氏。“孺人均善视之,不略苛以绳尺”。刘孺人生儿子任谟,太学生;杨氏生儿子任鼐;王氏生儿子任猷,太学生。杨氏、王氏都早于刘孺人去世。鼐、猷俱年幼,均孺人抚养,鼐又早亡,其儿子志开才两岁,孺人抚育他成长,“爱之如己出,虽春秋高若总其力之惫”,尝曰:“吾视之无异于吾子若孙,则家之人视之亦无异于吾子若孙也。”孺人事舅姑以孝,处内外姻党以恩,逮下以惠,故其阃政雍,睦人无间言,亦小星江汜之风已。任谟有三个儿子:长子志铎,庠生;次子志铭,三子志广。任猷有五个儿子,分别是志谐、志云、志发、志经、志纬。因王树藩的妻子任氏是任谟长子志铎的女儿,就是刘孺人的曾孙女,因此,对刘孺人家情况所闻所知比较详细,于是觉得有义务为刘孺人撰写墓志铭。

任廷槐是我县清咸丰年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湖北省来凤、靳水县知县加同知衔,是同治版《玉山县志》的总修。任廷槐从小听闻曾祖母的淑行,有一天,在大伯志铎那里得到这篇墓志铭原稿,读之可见一斑,于是将其珍藏。这时曾祖母刘孺人去世已六十多年,但不知墓志铭是哪一年撰写,任廷槐认为“先人有美不可以弗传”,所以在同治十三年秋,亲自书于碑上,镌刻后将碑嵌于任氏宗祠的墙壁上。

民国二十八年“县立玉山中学”碑

此碑长2.3米,宽0.86米,青石质地。这是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县长兼校长王镇寰立的“县立玉山中学”牌匾。碑文榜书,苍劲有力,“县立玉山中学”为减地雕,楷书阳刻。上款“中华民国二十八年二月”、下款“县长兼校长王镇寰立”为单线阴刻,字体略小。1939年2月,经江西省教育厅核准,创办了玉山有史以来第一所县办中学,校名为“玉山县立初级中学”。校址设在孔庙(今玉山一中文苑学校)。县长王镇寰兼任校长,并在校兼任公民课。县府第三科(教育科)科长王康兼任校务主任,兼任英语课。17名教职工,3个教学班184名学生。这一年10月,新任县长王赞贤兼任校长,校务主任欧阳谦,教职工增至29人,教学班增至6个班350名学生。春秋两季招生,学制三年。
1942年5-8月,县城被日寇侵占,学校被迫迁至横街,横街被日机轰炸,又迁到童坊。直到1943年10月才迁回县城,在王家大屋复课。1944年9月迁至张家花园,即今天的玉山一中校址。
1949年5月5日,玉山解放。解放后,校名沿用玉山县立初级中学。9月,全校有教职工21人,300余名学生,教学秩序基本恢复。1952年,根据省教育厅指示,玉山私立日醒中学并入学校,校产、师生一同转入。秋季,遵照中央关于“教育向工农敞开大门”的方针,招新生12个班580名,其中6个班300学生安排在原日醒中学校址上课,作为分部。1958年秋,县委、县政府决定创办高中,招高一新生4个班193人,校名改称“江西玉山中学”,成为玉山县历史上第一所县办完全中学。1978年9月,学校分为两个学校:校本部为玉山一中,北门山分部为二中。初中恢复三年制。1980年11月17日,省政府确定学校为江西省重点中学。1981年秋,高中恢复三年制。1995年,学校被评为江西省首批优秀重点中学。“县立玉山中学”是今玉山一中前身,是当今博士的摇篮。

来源:玉山博物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博士县—玉山之窗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yszc.com.cn/103737.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970372399

邮箱: admin@yszc.com.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