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陈婷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又是改革命题,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人才实力。各地要倾心引才、悉心育才、真心爱才,打造一支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创新人才队伍,不断以“人才引擎”赋能新质生产力“加速跑”。
着眼于“广”,为创新人才“架梯子”。国以才立,业以才兴。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创新人才。因此,要坚持以产业升级为方向,以人才资源为根本,在求“新”求“质”中广泛集聚创新人才。各地要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八方之才,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行紧缺人才清单制度,做到“缺什么、引什么”,靶向引进一批“高精尖缺”创新人才和团队,不断提升引才的精准度和产业的适配度。同时,要用好招才引智政策,打通促进创新的“快车道”、拆除阻碍创新的“篱笆墙”,全力推动创新要素向重点地区集中、产业集群聚集,真正让创新人才的“关键变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最大增量”。
发力于“精”,为创新人才“铺路子”。培养更多创新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一招”。从现实来看,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要多点发力、久久为功。各地要坚持党管人才,突出党建引领,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联动的“一盘棋”人才工作格局,特别是要紧扣产业链布局人才链、创新链,切实把“精兵”“强将”充实到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线。与此同时,要紧紧牵住改革的“牛鼻子”,持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与时俱进推动人才工作模式、机制、载体和生态的创新,大力构建“人才+项目”“人才+课题”等精准滴灌的培育模式,让更多创新人才“万马奔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人才动能”。
落脚于“准”,为创新人才“搭台子”。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只有把人才用在“刀刃上”,用好用活各类创新人才,才能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增智赋能”。一方面,要当好人才的“娘家人”,在服务上下足“绣花功”,出台激励政策、提高薪资待遇,加大宣传力度、做实服务后勤,提供住房、医疗、教育等全方位保障,不断提升人才服务的“温度”。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行“揭榜挂帅”“赛场选马”等制度,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专家工作站,支持各类创新人才在关键岗位、重点项目、重大任务上“挑大梁”“站C位”“唱主角”,甩开膀子干事业、心无旁骛谋发展,真正实现创新与创业“相互成就”,人才与事业“双向奔赴”。
来源:江西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