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通用语言:一把通向未来的钥匙

通用语言:一把通向未来的钥匙

  光明日报记者 柴如瑾

  3月1日,内蒙古全区大中小学全体师生同上“开学第一课”。刚一开课,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李春晖便抛出张伯苓先生80多年前振聋发聩的“爱国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

  这“三问”,深深击中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内心,触动了师生浓厚的爱国情感,更启发大家思考,该怎样交出一份中国人的合格答卷。

  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教师陈亚男的回答是:“要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更要自觉主动接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这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达成理解,就难以形成认同。作为一个中国人,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个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和基础。

   语言的魅力

  能说一口流利蒙语和标准普通话的杨淑英,是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第二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她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起,就暗暗下决心,“要让我的学生真正感受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神奇力量,感受它带给我们的多彩世界”。

  成长在蒙古族大家庭的杨淑英,自幼被校园里悦耳动听的琅琅读书声吸引,每天都会缠着放学回家的姐姐学说普通话。至今,她还忘不了走入校园的第一天,在学校新发的课本上,一个个文字宛如一粒粒希望的种子,播散在她幼小的心灵。“正是这些文字带我走出小山村,知道这个世界有多么宽广,外面的世界有多么丰富。走出大山,它就是你的通行证;走向外面的世界,它会帮助你了解更多未知事物。”

  如今,杨淑英的女儿在妈妈的感染下,也会一会儿冒出普通话,一会儿又说蒙语。杨淑英说:“儿童时期是语言学习的敏感期,双语学习不但不会增添孩子的负担,反而有助于促进孩子大脑发育,提升思维认知水平。”

  家长继红在帮助正在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读初一的孩子,从小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她坚信,学习统编教材,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孩子拓宽知识面、提升综合素质、将来走向社会实现梦想非常有帮助。

  “随着人口的大幅度快速流动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语言能力已经成为重要的人力资本。”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李宇明认为,掌握国家通用语言和民族语言的人,既可以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又可以扩展人生半径,促进个人、民族地区和国家的发展。

  飞翔的两翼

  哈萨克族姑娘努丽扎提·木拉提别克,很感谢父母从小就让她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掌握双语的她可以无障碍地阅读各类书籍,与时俱进地学习各种文化知识,成长为一名食品专业的大学教师。

  “在两种语言中遨游的我,眼界更宽广,语言表达更灵活,待人接物更亲切多元。”在努丽扎提·木拉提别克看来,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智慧,真正的智者应该是取其长、去其短,更好地提高自我和服务社会。“试问,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还要让语言成为阻碍成长的绊脚石吗?”

  几十年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就是掌握了一把易于接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易于在多种岗位就业工作、更好融入现代社会的钥匙。

  一项在新疆南疆开展的问卷调查表明,掌握国家通用语言后,民族地区家庭月收入有明显提高。“学习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我国各民族群众在全国劳动力市场实现更好就业和获得更大发展空间的必要条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马戎分析。

  内蒙古科左后旗的村民水泉,就是普通话助力脱贫致富的受益者。从年收入5000元到年收入超过80万元,从贫困户到脱贫户,短短几年间,水泉通过黄牛养殖、经营“活牛超市”,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在她的直播间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大家通过直播先了解牛,再面对面进行交易。“一个村的人互相交流可以用蒙语,但是直播的时候用蒙语,外地人就看不懂了。”水泉告诉记者,“直播的时候,我们用普通话和他们互动,这样一来,渠道拓宽了,覆盖面广了,周边来买牛的人也增加了。”

  交流的纽带

  “2021年我最想见的是‘王友梅’。”今年1月,火遍全网的“白马少年”丁真在直播中闹了个“乌龙”,他口中让大家好奇的“王友梅”,原来是“网友们”。如今,丁真已成为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的旅游大使,而他也认真学说普通话,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播理塘声音,讲好理塘故事。

  不只是丁真,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家乡的代言人,都有义务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讲述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然而,在我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国家,56个民族拥有100多种语言29种文字,如果没有一种全民共同使用、全社会通行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仅会严重影响不同民族区域、不同语言区域的经济文化社会交流,时间久了,还会淡化各民族之间的情感,割裂各民族之间的纽带。

  对这一点,在河南科技大学读大三的包雪林深有体会。刚上大学时,由于普通话生硬,原本开朗的包雪林有点活跃不起来,甚至有挫败感。热情真诚的包雪林没有气馁,他经常向同学们讲述自己家乡内蒙古通辽的故事,从科尔沁草原到家乡的牛肉干、奶豆腐,从父亲的马头琴表演获了奖到母亲做的豆包卖出了好价钱……随着交流的深入,包雪林的普通话越来越流利,同学们也对科尔沁草原产生了浓厚兴趣。

  与此同时,来自四川的内蒙古大学交通学院教师莫伶,也因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血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推广普及,才能畅通无阻地在这片多民族共生共存共融的模范自治区工作生活,才能结识很多不同民族但志同道合的朋友,才能专注地拥抱教育事业。

  “内蒙古这片广袤的土地一定会孕育出更多心怀家国的雄鹰,也会引来更多全国各地的千里马驰骋,为它奋斗,为它守候,让它更为亮丽、更加璀璨。”莫伶说。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14日 01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博士县—玉山之窗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yszc.com.cn/4003.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admin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970372399

邮箱: admin@yszc.com.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